智能制造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、引领性任务。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升级,4月22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共同发布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24版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,详见下方“阅读原文”)。
《指南》明确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——到2026年,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,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。加快制定智能检测、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标准,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等工业软件标准,智能设计、智能管理等智能工厂标准,供应链建设、供应链运营等智慧供应链标准,数字孪生装备、人工智能工业应用、工业数据流通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,网络协同制造、产销一体化运营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标准,工业无线网络、工业网络融合等工业网络标准,探索标准研制新方法,固化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,形成典型场景系统解决方案标准,引导企业应用标准指导实践,构建企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,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。
在继承A基础共性、B关键技术、C行业应用的标准体系结构前提下,《指南》坚持方向性、体系性和创新性,新布局了工业软件方向标准、增加了产销一体化运营新模式等标准,增加了化工、轻工等行业应用标准,并且优化了智能赋能技术等标准。新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
基础共性标准包括通用、安全、可靠性、检测、评价、人员能力六大类,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底层,主要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,解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问题,是B关键技术标准和C行业应用标准的支撑。其中,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定义、参考模型和场景3个部分;检测标准主要包括检测要求、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3个部分;安全标准主要包括功能安全、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3个部分;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指标体系、评价方法和解决方案3个部分;可靠性标准主要包括工程管理和技术方法2个部分;人员能力标准主要包括智能制造人员能力要求和能力评价2个部分。
围绕关键技术标准,《指南》从智能装备、工业软件、智能工厂、智慧供应链、智能赋能技术、智能制造新模式、工业网络等7个部分进行说明。其中,智能赋能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边缘计算、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6个部分,用于指导新技术向制造业领域融合应用,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。
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标准,主要涉及面向工业领域的大模型、机器学习、知识图谱的参考架构、系统要求、性能要求、测试方法、数据训练及生成内容评价等通用要求标准;面向工业领域重点行业及典型场景的模型、算法、知识及系统的集成、部署、应用、管理和运维等服务应用标准。《指南》还提出人工智能标准下一步的建设重点——推动工业领域大模型预训练、微调、推理、集成、部署等环节技术要求,大模型性能测试与评估要求,生成内容评价与管理要求等工业大模型标准研制。
此外,《指南》针对包括轻工、电子信息等10余个行业,提出细分行业拟制定标准的重点研制方向,加快推动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其中,针对轻工行业,《指南》提出,围绕家电、家具、皮革、造纸、五金制品、塑料制品、照明、食品等重点领域生产端,制定智能工厂设计与运维、智能生产管控、质量在线检测与追溯等技术标准;围绕家电、家具、钟表、照明电器等重点领域消费端,制定智能家居、智能感知与交互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服务、智能产品运维服务等产品和技术标准。